2007年一個寒冷的上午,在華盛頓特區朗方廣場地鐵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鐘。他前面的地上,放著一頂口子朝上的帽子。
顯然,這是一位街頭賣藝人。
[youtube]hnOPu0_YWhw[/youtube]
沒有人知道,這位在地鐵里賣藝的小提琴手,是約夏‧貝爾Joshua Bell,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複雜的作品,用的是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
在約夏‧貝爾演奏的45分鐘里,大約有2000人從這個地鐵站經過。
大約3分鐘之後,一位顯然是有音樂修養的中年男子,他知道演奏者是一位音樂家,放慢了腳步,甚至停了幾秒鐘听了一下,然後急匆匆地繼續趕路了。
大約4分鐘之後,約夏‧貝爾收到了他的第一塊美元。一位女士把這塊錢丟到帽子里,她沒有停留,繼續往前走。
6分鐘時,一位小伙子倚靠在牆上傾听他演奏,然後看看手表,就又開始往前走。
10分鐘時,一位3歲的小男孩停了下來,但他媽媽使勁拉扯著他匆匆忙忙地離去。小男孩停下來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媽媽使勁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繼續往前走,但不停地回頭看。其他幾個小孩子也是這樣,但他們的父母全都硬拉著自己的孩子快速離開。
到了45分鐘時,只有6個人停下來听了一會兒。大約有20人給了錢就繼續以平常的步伐離開。約夏‧貝爾總共收到了32美元。
要知道,兩天前,約夏‧貝爾在波士頓一家劇院演出,所有門票售罄,而要坐在劇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樣的那些樂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其實,約夏‧貝爾在地鐵里的演奏,是《華盛頓郵報》主辦的關于感知、品味和人的優先選擇的社會實驗的一部分。
【試驗目的】
精心策劃這樣一個試驗,《華盛頓郵報》針對的問題是︰
一、在平凡的地方、不方便的時刻,我們能夠感知到美嗎?
二、如果能夠感知到的話,我們會停下來欣賞嗎?
三、我們會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認可天才嗎?
【實驗預期】
在實驗前的準備階段,《華盛頓郵報》的編輯們緊張地聚在一起討論︰“如果圍觀者眾多,該怎麼辦?”
根據華盛頓地區的人口以及約夏‧貝爾的知名度,很容易做出如下邏輯推導︰一定會有不少人認出他來並停留觀看,隨著人越來越多,其他不明就里的人也會暫停腳步“看這些家伙在看什麼”,進而在交通尖峰時間引起出入口堵塞,被賭的人爆發脾氣,通知國民警衛隊前來……接著催淚瓦斯、塑料子彈等等齊上……像暴動一樣,說有多恐怖就有多恐怖。
實驗開始前,作者走訪了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指揮史拉特金(Leonard Slatkin),詢問他對實驗結果的預期。他說︰“即使沒被認出來,而被當成一般街頭藝人———但是因為他真的夠好,所以我不認為人們不會注意到他。”
史拉特金推測,在1000人里,至少有30—40人能夠辨別音樂的好壞;75—100人將停下腳步,花點時間聆听;最後,約夏‧貝爾應該至少有150美元的收入。
【實驗分析】
結果,編輯們顯然憂慮過頭,根本就沒有那種既驚訝又感動竟然可以在地鐵站遇到大師的場面出現。
非但沒有人群聚集,連收入,史拉特金都高估了太多!
根據隱藏攝影機與報道記錄,45分鐘內總收入為32.17美元,扣除事先放入的25美元,大師45分鐘只掙了7.17美元。也就是說,其余投錢的25人大部分給的是25分硬幣(Quarter),甚至有人只給一美分(Penny,有人評價,這丟給乞丐都會覺得不好意思)。
與約夏‧貝爾平時每分鐘1000美元的演奏酬勞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怎麼了?難道朗方廣場地鐵站位在窮鄉僻壤嗎?還是出入的人沒有美學品位?
事實上,朗方廣場地鐵站位于華盛頓的核心,出入的人大多是中產階層的公務員,也就是說,多的是戴著響亮頭餃的人物︰政策分析師、項目管理員、預算審查官員、專家、顧問等等。
針對這個結果,作者詢問了美國國家畫廊館長萊特霍伊澤(Mark Leithauser)的意見。他說︰“如果我拿一幅抽象畫杰作———假設是埃爾斯沃思‧凱利的作品好了,一幅價值500萬美元的畫———將它從畫框上取下來,走下國家畫廊的52個階梯,穿過雄偉的圓柱來到餐廳。這里剛好在寄賣可可然藝術學校的學生原作。我把價值500萬元的畫作掛在標價150元的學生作品旁邊,即使有眼尖的藝術評論家抬頭看到了,也只會說︰‘嘿,這幅看起來有點像凱利的喔。請幫我把鹽遞過來好嗎?’”
【實驗結果】
沒有什麼結果,最後的結果只是試驗者丟給讀者的思考題。
當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家,用世上最美的樂器來演奏世上最優秀的音樂時,如果我們連停留一會兒傾听都做不到的話,那麼,在我們匆匆而過的人生中,我們又錯過了多少其它東西呢?
約夏‧貝爾
當今樂壇最熱門的美國小提琴家,曾因電影《紅色小提琴》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原聲音樂獎,青春陽光的“帥哥”形象,令他被美國著名《人物》雜志評為“全球50大最俊美的人”。
約夏‧貝爾的個人才華與實力在小提琴家中稱得上數一數二。
2007年,《華盛頓郵報》的專欄記者基因‧ 溫加滕找到他,邀請他參加一項社會試驗,在地鐵站內“測試”旁觀者反應。一向喜歡接受挑戰的貝爾答應了。雖然這篇報道獲得了2008年的普利策特寫獎。不過貝爾過後覺得,路人匆匆而過,卻不肯花一秒鐘來听他的演奏,多少令他沮喪。
貝爾在美國擁有大量女性樂迷,官網上也貼滿了粉絲們與他的合照,論壇上也滿是對貝爾俊朗外形的贊嘆。不過他自己則說,他寧願樂迷評價“他的琴拉得真好,可長得太丑了” 。